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,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奋力打好“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”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
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工业优化升级。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有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持续深化与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加快推动新型合金先进制备中试基地、贺兰山实验室高端金属材料研究所中试平台等建设,实施100项科技创新项目,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,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30家以上和雏鹰、瞪羚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5家以上,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增长10%以上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实施宝马兴庆特种合金等44个重点技改项目,以工业园区、产业集群为载体,开展规模化设备更新,依法依规淘汰退出一批落后产能。发展壮大新兴产业,扎实推进镁基锂电池、钜晶源钽酸锂晶片等项目建设,力促电力电子半导体制造、东方钽业钽铌火法冶金等项目投产达效,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.5%。强化数字经济赋能,打好“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攻坚战”,推动中小企业上平台、用数据、变模式、转业务,新增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3家以上,“两化”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55。推动企业提质增效,实施“1515”亿级企业梯度培育发展计划,培育产值百亿级以上企业1家、十亿级以上高成长型企业25家。
加快现代服务业提速扩容。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,深入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,支持发展人力资源、工业会展、节能环保、检验检测等服务,引导货运物流、汽车贸易、包装材料等产业做大规模,新增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30家。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,抓好公铁联运物流园、智慧人车综合服务等项目建设,推动大宗商品公转铁、散改集,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物流基地。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,完善石炭井文旅影视小镇建设,提升“音乐+旅游”“赛事+旅游”“影视+旅游”等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业态,接待游客人次、旅游花费均增长10%以上。
加快特色农业提质增效。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体系,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,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,着力强龙头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树品牌。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,建设高标准农田、高效节水10万亩以上,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6万亩以上,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。推进畜牧业稳规提质,加快弘顺源、花花农牧等14个养殖项目建设,推动鼎初乳业投产达效,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。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,实施海燕村现代设施产业园等12个项目,培育沙漠瓜菜、制种、食用菌示范乡镇5个,新增现代设施农业1000亩以上。高效发展设施渔业,积极争取国家级水产健康和生态养殖示范项目,探索盐碱地渔业开发利用,新增设施渔业3万平方米,渔业产值增长10%以上。拓展葡萄酒、枸杞制品、乳制品、牛羊肉等精深加工,新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。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,提升冷链物流水平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加快产业园区提档升级。围绕打造平罗工业园区和经开区千亿园区、高新区五百亿园区,坚持特色化、差异化、集聚化发展,开展“1236”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,加快建设电力电子半导体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装备制造等10个特色产业园区。加大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,强化园区道路、燃气、蒸汽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。坚持全域统筹、分类推进,用3年时间建成绿电园区,年内市域内建设100万千瓦、异地建设1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,力争绿电占比达到40%。建立绿电分级分类分行业配置机制,着力降电价、降成本、提质效,促进硅基、铁合金等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,落实“1+4+7”改革发展计划,健全以亩均投资强度、产值、效益为导向的科学评价和有效激励机制,充分激发园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